房企偿债高峰将至,躺平还是再挣扎一下?
(文/张志峰)曾经风光无限,房企吃尽了时代红利的偿债一众房企,一年间倒下过半。高峰
6月13日,将至四川房企领地披露一笔美元债交换要约。躺平加之早前爆雷的还再蓝光,川系上市房企集体告急。挣扎
见微知著,房企全国各地的偿债民营房企,除却龙湖、高峰碧桂园等极少数之外,将至均深陷流动性危机之中,躺平不少房企为避免实质性违约而进行展期、还再交换要约等措施短暂续命。挣扎但融资问题未实质解决,房企可以预见的是项目停工、欠薪裁员、销售停滞,进入恶性循环。
新的融资渠道并未完全向民营房企开放,新房销售市场仍在下行,新的偿债高峰却已经悄然而至。
据市场机构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统计, 6月至7月,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务到期规模约1755亿元,约占下半年到期量的61%。其中民营房企还债压力尤甚,近两月整体到期债务约1178亿元,占总规模的67%。
展期,变相展期,二次展期
在此情形下,各大房企不得不各显神通,展期和交换要约成为最常见招式之一。
近日,刚刚接替恒大TOP3席位不久、销售规模超5000亿元的民营房企融创中国一笔6月13日到期的境内债“16融创05”展期方案获持有人表决通过。该笔债券发行规模23亿元,余额为14.4亿元,当期票面利率7%。
按照最终展期方案,该债券于原到期日一次性兑付当期利息;本金展期两年至2024年6月13日,每半年兑付一次,兑付比例分别是10%、15%、20%、55%;展期期间,新增利息将利随本清。融创还以海南三亚融创海棠湾项目公司股权质押增信。
据中金公司日前统计报告,2022年前五个月,房地产已展期境内债共22笔。若将时间线再向前推半年,则展期境内债则达46笔,其中延迟一年及以内兑付的占65%。
此外,亦有不少房企展期条件无法通过,向投资人提出交换要约,即以现有票据交换为新发行票据,调整付息间隔即票面利率,以达到变相展期目的。
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6月初,房企今年共新增发行了26笔美元债券,其中16笔为要约交换,占比61.5%。
就在领地之前不久,大唐地产刚刚完成一笔票面利率12.50%,本金2.83亿美元的境外债交换要约;再如更早之前的正荣地产,一口气被接纳了5笔票据交换要约,发行本金总额7.29亿美元。
有行业人士向观察者网指出,投资人同意展期或交换要约,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房企巨额债务压力下,优质资产大都处于抵押状态,如强行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最终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而投资人对展期能够提高容忍度,亦表示其更愿意抱着共克时艰心态,相信市场和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人士补充道,行业销售并无明显回暖迹象,房企现金流迟迟得不到改善,这一轮偿债高峰压力之下,恐将有更多房企加入展期之列,而此前已展期的债券仍不可避免出现实质性违约或二次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人容忍度将会降低。
一手引战投,一手卖资产
尽管展期可“以时间换空间”,为企业续命,但假如房企就此“躺平”,一心静待市场回暖,恐会彻底惹怒债权人,加速自身消亡。
事实上,绝大多数出险房企也都在尽力为“自救”而忙碌。
典型的自救措施无外乎积极引入国企等战略投资人、变卖旗下优质资产以及与债权人协商谋求重组债务。
首先,“引战”似乎是最直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特别是引入国资。但同时也是最难的,背调、入股比例、标的价格协商等无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且缺钱的房企太多了,先救哪家、后救哪家、不救哪家都是问题。
几乎所有爆雷房企的应对方案中,都会有一句“正在积极接洽、引入战略投资人”,但截至目前,成功落地的仅有华南城和建业两家。
5月16日,华南城公告称,特区建发认购事项正式完成,公司向特区建设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特区建发间接持有的全资子公司)发行及配发33.5亿股新股份,认购事项所有先决条件均已达成,华南城已收到特区建发支付的相关款项。
这意味着,深圳市属国资企业特区建发正式成为华南城单一最大股东。
6月1日晚间,河南最大的开发商建业地产亦传出喜讯。河南省政府旗下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子公司拟受让建业8.6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的29.01%,一举成为仅次于胡葆森的二股东,代价为最高每股0.8港元,较6月1日收盘价溢价约23.1%。
同时,还将认购建业发行的本金不高于7.08亿港元的2024年到期的票息5%、到期收益率9%可换股债券。
其他如粤系的奥园、渝系的金科等,尽管不断有国资洽谈入场的消息传出,但结局如何还是未知数。
其次,房地产作为重资产行业代表,卖资产也是企业自救的常用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中旬,北京、上海、重庆等产权交易所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挂牌明显增长,叠加上市房企公告,项目公司股权转让的数量达到了66个,其中上市房企共发布20余笔子公司股权转让公告,涉及交易总价超170亿元。
此外,一直被房企视作未来出路的物业板块,还未享受到所谓的“管理红利”,就被纷纷堆上货架。
仅2022年就已有禹洲、中南、中梁、佳源等至少4家规模房企出售物业公司,涉及交易总价约67亿元。加之去年蓝光、富力、当代等企业,物业似乎成为房企遭遇现金流危机时不得不断掉的“臂膀”。
行业受到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尽管一众房企忙于“自救”,但这场整个行业的流动性危机,所带来的项目烂尾、员工降薪甚至失业、投资者血本无归等等伤痛一时难以抚平。
有不少观点认为,目前全国范围内国资洽谈入股民营房企事宜都在进行中,河南国资委之所以后发先至,果断出手接盘建业,很大程度上与郑州等地高频触发烂尾事项有关。
即便如此,建业之后,仍有如正商、康桥、永威、绿都等众多中小房企等待救援。
无独有偶,近期关于西安、长沙等多个二线城市烂尾楼频发的消息都甚嚣尘上。
值得注意的是,从房企出险后的表现来看,还有不少鱼目混珠者。
有房企人士向观察者网指出,不少已获展期企业,仅仅高调宣称“保交付”,却不愿意折价卖子,或让出企业控股权引战,就是想以拖待变,期望行业回暖时能全身而退,实则与“躺平”无异。
业内有声音表示,此轮行业危机主要因为经济整体下行,政府调控收紧,拟或是疫情反复等外部因素。不过更多人认为,究其根本是房企自身不够“健康”,导致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才令企业陷入负面循环。
要知道,此前行业高周转模式下,房企的开发逻辑是只拿10%的启动资金,其余90%都是负债,开工后工程款为供应商垫付,待到项目四证齐全之后,再向银行申请开发贷,替换掉前融资金。拿到地后,迅速开发完成,再去拿下一块地,雪球越滚越大。
在此情况下,房企进入借钱、拿地、再借钱、再拿地的循环中,也就自然形成了债务驱动、资本为王、追求规模、追求速度的赚快钱模式。
因此,有分析人士向观察者网表示,目前无论是预售资金监管制度,还是提高房企保证金、强制要求房企只能以自有资金拿地等制度安排,看似在加速行业危机,逼迫房企自救,但从长远来看,实则是意在出清风险,待渡过楼市下行周期,将大大有利于未来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探索)
-
本报记者 冷翠华随着8月30日晚间发布半年报,A股五大险企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披露完毕。整体来看,5家险企共实现归母净利润注:文中净利润皆为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0.27亿元,同比下降逾15%。 ...[详细]
-
公司(AAPL.US)与美国橄榄球联盟NFL)签署了一项多年协议,Apple Music将取代(PEP)成为超级碗中场秀的主赞助商。消息人士称,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希望获得约5000万美元的赞助协议。2 ...[详细]
-
贺克斌院士:《国家“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近期将发布实施
“最近十年在中国做大气污染治理最大的两个国家级行动计划,一个是‘大气十条’,一个是‘蓝天三年’,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国家‘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近期将发布实施,实际上很多工作已经开始进行。”9 ...[详细]
-
AMC再现人事更迭!梁强辞任中国华融总裁,中信信托总经理李子民或接棒
继董事长更迭半年后,中国华融再迎人事调整。9月23日,中国华融02799.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执行董事兼总裁梁强辞任。公告显示,梁强因工作变动,辞去该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及总 ...[详细]
-
美国企业对特定位置共享系统、相关软件提起337调查申请,美中韩日共27家企业涉案
据商务部网站,11月16日,美国Advanced Ground Information System,Inc和美国AGIS Software Development LLC公司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 ...[详细]
-
2018-2020年,我国12万余名儿童和青少年被诊断为癌症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9月23日,首个针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癌症发病率和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现状研究在《柳叶刀》The Lancet)期刊发表。结果显示,2018-2020年,我国共有121145名儿童和青少年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9月23日,由新浪财经主办,证券日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合力打造的2022新浪财经海外投资峰会盛大开幕,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纳斯达克、新交所、香港贸 ...[详细]
-
中国网财经9月23日讯记者 钟文鑫)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消息,近日,北京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清河分店因销售的“智胜精品农家白肠”存在混有异物的情形,被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000元、没收 ...[详细]
-
11月23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22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市民朋友要提高防护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倡导非必要不离京,遵守各项防疫规定。居家隔离及其同住人员 ...[详细]
-
银保监会:强化股东股权穿透式监管 筑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防火墙”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琼斯)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9月23日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银保监会扎实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进一步夯实。银保监会把完善公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