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接盘港交所的风光
来源:有数DataVision ,无人作者李康平 10月31日,接盘收盘价209港元。港交相比于2021年2月,风光562港元的无人高点,已然腰斩。接盘而上一次香港交易所在200元附近震荡,港交还是风光疫情前的事了。 兜兜转转香港交易所上市已有22年,无人这个历经四位主席、接盘五位总裁大刀阔斧式的港交改革,承接了、风光等一众国企上市的无人历史性时刻,也迎来了阿里回港上市的接盘当年全球*规模IPO,亚太地区*的港交交易所,如今似乎也遭遇了它的困境。 一度跌至09年以来*水平,年内IPO总募资金额仅有去年的5%,创下03年以来同期*值。 新上市公司纷纷被戴上“丐版IPO”的帽子苟延残喘,而港交所主板总成交额直接倒退至史美伦成为港交所主席的那一年。 港交所既是股票交易所,又是一家需要利润的商业公司。当年李小加说的“立足中国,连接世界”,既是顾大局识大体的漂亮话,也是对港交所经营策略高度抽象的概括。 01、中资企业上前台 1997年在香港上市,只注入了广东、浙江的通信业务,成功募资40亿美元。当时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400亿美元,A股全年募资总额也就不到700亿。 中国移动的上市方案是中金和高盛从零开始做的。当时邮电部下面既有固话业务,又有移动业务,各省业务发展水平不一。中金的方案是先装移动通信业务,而且是先把发达地区的移动资产剥离出来,估值高、想象力大。 时值危机,移动上市当天港股狂泻1200点。上市酒会上,李嘉诚发扬了一回大局意识,主动把记者叫到身边说了一圈彩虹屁。时任中金董事长也即兴发言,方风雷后来在文章里回忆了大概内容[12]: 尽管今天股价跌了,但我们对中国电信的未来有信心,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有一个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中国。 有了移动铺路,、赴港上市就轻快了许多。在国企南下入港之前,香港股市是名副其实的边缘市场。1986年香港四大交易所合并,当年联交所的交易量只有1231亿港元,同期东京证券交易所年交易额8.8万亿港元。 在证监会当过干部的史美伦总结的好:“回想国企在香港上市以前,香港只是一个本地的市场,当时只有600万人,这样的经济体能有多大呢?所以没有内地的企业,香港就没有今天的地位。” 直到90年代初,港股的主力依旧是香港的old money,恒生指数基本完全由金融地产组成,市值长期占据整个香港股市的70%。 1992年后,国企开始大规模市场化改革。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股市迎来了红筹股、H股热潮。操盘了中国移动上市的亨利·保尔森这么形容:“我们乘飞机而来,竞相告诉中国如何点燃资本市场的火焰。” 另一方面,90年代内地市场对证券业种种国际标准几乎一无所知。正如方风雷所说:如今我们都知道,做企业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要为股东创造回报。这些经营理念在当时却是一种新思想的植入。 无论是内地投行在香港学中干干中学,还是史美伦后来在证监会传帮带, 都是内地蹒跚的资本市场吸取香港的成熟经验。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国企密集赴港上市。“H股”与“红筹股”企业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从13.84%(1998年)上升至29.23%(2003年),中资股年度总募资额从300亿港元一路飞升至2007年的2700亿港元。 “H股”与“红筹股”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从“关键少数”成长为“*多数”。恒生指数也在2007年迎来了31000点的历史高位。既有时代的风云际会,恰逢陆港两地猛将如云,港股在短短十年里跻身亚洲最重要的资本市场。 中国移动上市前,中金聘请安达信咨询对十年后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规模做了预测。当时,全国移动用户1000万出头,安达信的测算是十年十倍达到1个亿。结果2007年底中国移动用户数达到5.47亿,是十年前的50多倍。 在这个过程中,香港资本市场是*的受益者之一。 02、Get big fast 金融危机期间,恒生指数一度跌至10000点附近。时值李小加掌舵港交所,成为*位有内地背景的行政总裁。上任当年友邦集团上市招股,集资1519亿,用港股历史*IPO给新领导献礼。 但金融危机后,一方面国企改制的高潮行近尾声,另一方面港股权重股损失惨重,红利消失是不争的事实。李小加任职总裁期间,搞过不少改革,代表性的是和深港通。 即便2015年沪深港通开放,资本市场上的北上资金依旧只能在茅台、美的、恒瑞等一众“传统企业”身上猛怼,而南下依旧玩着融创、恒大、这地产三板斧。 顺便说一句,港交所“主席”和“总裁”是两个不同的职位,李小加一直担任总裁,年薪差不多是“主席”的十倍左右。但港交所是正儿八经的商业机构,募资额和交易量才是这位总裁的核心KPI。 2013年阿里上市,李小加力主港交所放开同股不同权公司的上市通道,但阻力远超预期,错失阿里等一众创造KPI的互联网巨头。直到2018年4月,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同年,小米、美团赴港上市。同年,美团王兴提出了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论调。 2019年,港交所有165家企业首次主板公开发行,募资总额3128.89亿港元,蝉联全球IPO募资冠军,而仅阿里巴巴一家互联网公司募资就达到1010亿港元,几乎占全年总额的三分之一。 2020年6月份,恒生指数进行调整,恒生指数成分股新加入小米集团,,阿里巴巴,躺在恒指中23年的,食品制造以及能源巨头则被请出恒生指数的成分股,互联网新贵开始取代传统地产,能源与食品制造业。 2021年2月,恒生指数再次突破30000点之时,为姗姗来迟的互联网公司上市潮画上了一个光辉的注脚。随着各大互联网公司年报的出炉,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映入眼帘: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增长已经基本停滞了。 留给互联网公司讲故事的余地越来越少,美元资金还在美联储加息的浪潮中,纷纷退缩。众多因素叠加之下,互联网公司进入下行通道,甚至一级市场上互联网相关融资金额也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 刚赶上互联网的末班车却发现才刚坐两站就到终点了。港交所需要下一个接班人。 03、硬科技难以接棒 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能为港交所续命的,就只有当下最有想象力的这条赛道:硬科技。 今年10月19日,港交所为科技公司放开上市门槛:允许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 2018年改革的时候李小加不是没想到这茬,谁知道上交所科创板一推出,就搞出了一个1300多亿市值的金山办公,港股那些泛科技公司的可怜估值根本不够看,更别提19-20年A股芯片板块的盛世,港交所完全没有吸引力。 可续命远比面子更重要,港交所捏着鼻子也要让科技公司上市冲体量。 “丐版IPO”由此诞生。 自今年以来,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普遍出现一种状况:新股上市只发行很少的流通股,低的仅占总股本1%-2%,高的也不超过10%,发行这点股份融到的钱根本不够动辄数十数百亿研发成本的科技公司们看。 比如某AI公司2021年底在港股IPO的时候仅发行了5%的新股,其中4%还是分配给基石投资者,仅有1%流入市场进行交易,每日的交易额只有数千万港元。 只是单纯的为了上市而上市。 诚然,科技公司和当年的互联网极其类似,由于前期公司没办法将技术商业化实现盈利,缺乏合理的估值手段,股价和估值几乎全凭讲故事,市梦率横飞。 而如今的市场也不再是当年美元热钱满天飞的时代,一级市场击鼓传花没人能够接棒之时,GP们向LP交差的*手段,只剩下将公司强行推上市一条路。 同时,丐版IPO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通过较低的流通股数量,降低上市破发的概率。毕竟一旦破发,二级市场的寒气持续传导到一级市场,手里的项目就更难出手了。 层层估值暴涨之后送到港交所的硬科技股自然不受投资者欢迎,且港交所目前日均成交额跌的不成人样,流动性匮乏的环境下,科技股依旧大规模破发。 润迈德上市首日较发行价下跌15.38%,大跌22%,除了涂鸦智能,,瑞科生物之外图中新股均出现破发情况,而且之后股价走势依旧不如人意,90%的公司市值均在大幅缩水。 一个没有国际化资金的全球金融中心,仅靠丐版IPO并没能避免估值泡沫破碎的命运,港交所的股价,也来到了历史低点。 今年10月19日,港交所再次调整上市门槛,对五大类特专科技公司放松上市门槛,并将其划分为两个类别: 一是已经实现商业化的科技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特专科技产生的收益至少达2.5亿港元、IPO市值须达80亿元,上市前已从事研发至少三年,研发投资资金须占总营收开支在15%以上。 二是仍在研发中还没商业化的公司,没有营收要求,但研发时长超过三年,同时研发费用需占到总营收开支的50%以上。 这似乎完全是为科技股量体裁衣而推出的上市政策,港交所可能是希望能复刻2018年李小加改革,但二级市场是否繁荣的前提是有充足的资金愿意将股票选为投资品,在流动性不足的年代,放开闸门的作用也许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 当年李小加喊出了港交所要“立足中国,连接世界”。前半截确实实现了,然而世界去哪了呢? 可能在新加坡买房吧。 参考资料: [1] 香港交易所历年财报及公告 [2] 香港政府统计刊物 [3] 港股“丐版IPO”,背后有着怎样的无奈?界面新闻 [4] 香港交易所:立足中国,改革创新巩固“超级联系人”地位 平安证券 [5] 香港交易所首次覆盖报告:互联互通枢纽,制度改革先锋 浙商证券 [6] 2022互联网行业人才报告 猎聘 [7] 与中国打交道 亨利,保尔森 [8] 广州十三行 [9]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的崛起 [10] 全球证券交易所系列研究之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 上海证券交易所 [11] 纽交所历年公告 [12] 中国移动上市那些事儿,方风雷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经济日报:激发农机企业创新活力
- 建信期货:【棉花点评】美国农业部2月供需报告解读
- 工程师改造 AirPods Pro,将 Lightning 端口改为 USB-C 端口
- 李迅雷:全面注册制改革,意味着统一大市场各环节、各板块的打通
- 高途第三季度营收6.06亿元 同比下滑45.6%
- 14nm 末代旗舰,英特尔 11 代酷睿“Rocket Lake”迎来生命的尾声
- 雷军向ChatGPT提问后 这回答尴尬了!小米回应
- 突破40亿!《满江红》跃居中国影史票房第八,上市公司能分账多少
- 方证视点:“三低”择股 “四不”原则
- 酱酒产业报告:2022年酱酒产能约70万千升,同比增长16.7%
- 新加坡去年获170亿美元商业投资承诺,创历史纪录
- 华控赛格、ST三圣涉嫌信披违规被立案 投资者索赔将启动
- 服贸会首日“青禾计划”发布,中小学生有机会参与高校科研项目
- 机票“跳水”航班加密 出境游加速起飞
- 热门中概股周三多数下跌 e家快服跌超13% 荔枝跌超9%
- 巨头们扎堆入局ChatGPT,国内AI企业股价狂飙后回落
- 汪小菲与大S隔空较劲,麻六记销量暴涨!他却突然退出?
- 盈康生命获21家机构调研:2021年至今聚焦3个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
- 光伏拉动需求旺盛 多家胶膜上市公司上调EVA售价 Q1业绩或迎改善
- 中国环境资源进一步延迟刊发2022年经审核全年业绩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股价单日下挫3成后,旭辉深夜公告回应市场关切问题
- 娃哈哈回应称未参与“娃茅”酱酒产销推广 后者实控人疑为宗庆后弟弟
- 央行专项再贷款扩容,制造业等领域市场需求有望扩大
- 亿万富豪张秀根:以造车之名,倒在了“非法卖地”上
- 交通运输部:目前已有7个交通项目利用REITs方式募集资金374亿元
- 萨默斯:市场崩溃风险正在增加 各国央行仍需专注于控制通胀
- 中国电热毯热销欧洲的冷思考
- 隔夜要闻:美股收涨 道指标普终结“六连跌” 苹果放弃iPhone 14增产计划!股价应声跳水 逆市收跌
- 郭明錤质疑苹果放弃增产iPhone 14传闻 称今年内苹果或新建汽车团队
- 央行出手,2000亿以上!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这十大领域